为帮助我院有申博意向的学子掌握学术深造路径、提升申博成功率,6月 3日,我院邀请 2025 届水利工程专业硕士李德鸿开展申博经验分享会。李德鸿同学聚焦环境与生态水力学方向,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二区论文 2 篇、EI 期刊论文 1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最终成功申请武汉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为我院学子学术进阶提供了详实参考。
分享会上,李德鸿首先从科研经历展开,强调 “成果积累是申博的核心竞争力”。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Physics of Fluids》发表的《淹没丁坝对 90° 交汇区三维水动力特性的影响机制》一文,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揭示了丁坝间距、角度对水流的作用规律;授权专利《水流交汇区底泥影响下微塑料输运模拟方法》,则填补了底泥对微塑料输运影响的研究空白。“科研不是‘单打独斗’,” 他提到,“协助导师完成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书撰写的经历,不仅丰富了研究视野,也让我在博士面试中能更深入地探讨课题延续性。”

在申博流程环节,李德鸿梳理了 “择校 — 材料准备 — 面试 — 录取” 的全链条要点。择校阶段,他建议在研二下学期明确方向,优先选择与自身研究领域匹配的导师,“我选择武汉大学,正是因为其环境水力学方向与我硕士期间的微塑料输运研究高度契合,能保证科研的连续性”;材料准备时,需重点打磨科研成果清单、博士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切忌‘大而空’,要明确研究问题、方法、创新点,我当时反复修改了 5 版,还请导师和已申博的学长帮忙把关”;面试环节,他提醒同学们熟悉自己的论文细节,“面试官会针对论文中的模型构建、数据处理提问,比如我的第一篇 SCI,被问到‘丁坝角度为何选择 60°’,需清晰解释实验设计逻辑”,同时要准备英语口语交流,常见问题如 “硕士期间的最大挑战”“博士阶段的规划” 等。
针对申博过程中的难点,李德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专利撰写需侧重应用、通俗易懂,避免学术化表述;论文投稿被拒是常态,“我的第一篇论文经历了‘一审大修 — 二审小修 — 三审小修’才接收,要及时根据审稿意见修改,保持耐心”。他还强调,要尽早与导师沟通申博意向,“导师不仅能提供推荐信,还能推荐合适的院校和导师资源,避免走弯路”。
分享结束后,我院科研办老师补充了学术支持措施,包括博士申请咨询会、论文写作指导课等。参会同学表示,此次分享让自己明确了申博的核心重点,不再对 “如何积累成果”“如何联系导师” 感到迷茫,为后续学术规划奠定了基础。